疫情后,香港代购还有戏吗?
近日,广州计划建设购物免税综合体的消息在知名媒体发布。
该消息的大意是,探索在广州北站建设一个连接轨道交通、空中交通的保税展示体验和购物免税综合体。虽然这只是说“探索”,未到“落实”阶段,但是广州要在城中再建一个免税区,已非首次提及,之前曾经就有媒体提及有可能将在体育西商圈建设一个免税区。
可见,在广州建设一个免税区,是很可能落实的一个政策,只是这个免税区的实际地点,仍然需要再加斟酌。
所以,以后,广州人有望不必远行就能在线下实体店买到免税产品。
而这,仅仅是中国免税业正在迅速崛起中的其中一小步。
爱免税品的中国消费者
据世界免税协会统计,2019年,中国消费者免税消费占全球免税消费规模的40%,相当于一个中国,已经撑起了全球免税消费的几乎一半份额。即使是刚过去的受到疫情重创的2020年,全球免税零售业大幅下挫,中国市场仍然逆势增长。
疫情前,中国消费者购买免税品,主要还是通过代购、跨境电商平台以及亲身到香港、澳门等免税消费区去选购为主。
“几乎每个朋友圈都有至少一个代购在营业”,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代购,相当于跑腿性质,因为可以代购的商品对比线上平台要多得多,这种走着灰色地带的购物方式,长久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疫情前,在香港、澳门关口附近,长期有“水货客”在带货过关回内地,每天走4、5次的不在少数。
跨境电商平台也是中国消费者钟爱的免税品消费渠道,跨境电商平台的消费者还比其他电商平台的消费者拥有更高的消费力。阿里巴巴旗下的跨境业务为主的会员电商考拉海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年几百元的黑卡会员费对比淘宝88会员、京东Plus会员费用高出几倍之多。考拉海购还结合新零售的方式:其已陆续在海南热门景区开出3家线下新零售店,消费者扫码下单,包裹直达的购物体验,使得其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客流较平日增长160%。
除了假手于人找代购以及线上渠道购买免税品,占着地理优势的广东消费者则选择直接到免税的香港、澳门购物。疫情前,在广东,特别是广州、深圳等地的消费者,都特别爱到香港、澳门购物,不少消费者有定期到访港澳购买商品的习惯。对比地理上临近港澳的广东省消费者,内地其他省份的消费者到香港、澳门等免税购物天堂旅游,是中长途的旅游,这些“过夜客”也是香港旅游业者重点关注的群体,因为他们对比一日往返的广东省客人,每次逗留时间更长、消费的金额更多。
疫情前的香港铜锣湾
迅猛崛起的中国免税业
疫情中,因为跨境旅游受限,代购等伴随跨境旅游“打包销售”的免税商品,销售额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不少海外品牌因此加快了线上海外店的布局,其中就以母婴、快消品等品牌最积极。这些品牌以往依赖港澳代购,积聚了一批忠实客源,但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这些依靠代购“散货”的品牌积压了大量的库存。线下渠道走不通,只能借助线上渠道。
除了线上渠道,线下免税店的开业也在迎合消费者的免税品需求。
2020年中,海南离岛免税店开业迎客。根据新浪财经的数据显示,自免税新政实施至12月31日,海南离岛免税店日均销售额超1.2亿元,同比增长两倍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9.93亿元,购物人次12.1万人次,购物件数134.5万件,同比分别增长248%、141%和229%。
除了海南离岛,广州南沙保税区、宁波保税区以及正在“探索中”的位于广州北的购物免税综合体,都是中国免税业正在前进中留下的脚印。
海南三亚免税店
香港代购还有戏吗?
代购群体庞大,但要说最多代购消费的地方,必然是香港。
疫情前,香港旅游业、零售业中,内地消费者的人数以及总消费金额是最大的。铜锣湾、旺角等游客必到之处,随处都能见到几个内地游客。内地游客甚至把铜锣湾的罗素街给“拱上了”全球最贵的商铺所在地。
在房地产服务商戴德梁行(Cushman & Wakefield)2018年发布的《全球主要大街报告》中, 整个铜锣湾的地租每年每平方英尺2671美元(约合18536元人民币),其中,铜锣湾的罗素街超过美国纽约第五大道,成为全球最昂贵的零售地段。
不过,因为疫情导致的封关,已经使曾经奢侈品林立的罗素街成为了手机配件、口罩店等“小商家”的聚集地。手机配件、口罩这些小商品,不就是从“世界工厂”的中国内地入货吗?奢侈品的出走正在让香港零售业吸引力下降。
至此,代购们要么在清库存,要么只能转业。
这还只是短痛,长痛还在于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变更。
更方便的线上渠道、更广布的线下免税店都近在咫尺,消费者“舍近求远”找代购,变得不再必要。
未来,香港代购们,还有什么出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