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事)

   日期:2022-05-03     文章发布:文章发布    网络转载:生活号    
核心提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种事做好了,就是名垂青史的大将军、大英雄;做不好,就是掉脑袋的事。 今天继续看朱东安的《曾国藩传》,发现曾国藩也做过类似的事件,但这次他没有明着顶撞皇上,而是耍了个心眼,让皇上自己收回成命了。 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春秋时期,孙武带着他的兵法去见吴王,吴王半信半疑,于是就用后宫的妃子来演练。 一众妃子在吴王最宠爱的两名妃子带领下,嘻嘻哈哈地根本听不进指...
移动站源标题:http://mip.818114.com/news/item-211339.html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种事做好了,就是名垂青史的大将军、大英雄;做不好,就是掉脑袋的事。

今天继续看朱东安的《曾国藩传》,发现曾国藩也做过类似的事件,但这次他没有明着顶撞皇上,而是耍了个心眼,让皇上自己收回成命了。

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春秋时期,孙武带着他的兵法去见吴王,吴王半信半疑,于是就用后宫的妃子来演练。

一众妃子在吴王最宠爱的两名妃子带领下,嘻嘻哈哈地根本听不进指挥,孙武下令斩杀这两名宠妃。

吴王请求赦免,孙武便说出了后世闻名的这句话。这一下,妃子们马上变得令行禁止、进退有序了。

到战国时期,这句话又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了一下,这就是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当信陵君窃得兵符准备出发时,门客侯嬴对他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国家利益为重,当断则断。

于是信陵君杀了带兵的大将,夺得兵权,打败秦国,救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的地位。

汉文帝时期,将军周亚夫屯军细柳,皇上来了也不能轻易进军营,守门的兵士说:将军说了,军中听将军的,不听皇上的。“细柳营”遂成为军纪严明的代称。

后来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周亚夫还真没听汉景帝的命令,坚持按自己部署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当然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这些历史典故中,都是直截了当地不受君命。但这次到了曾国藩这里,他没敢这么做。

其实曾国藩并不是一个那么听话的人,当初湘军没有训练好、皇上要他出兵的时候,他就没听,还说:反正我把理由都说清楚了,皇上你想治罪,自己看着办吧。

这次情况不同了,这次是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英法联军进逼北京。皇上仓皇出逃,途中给曾国藩下令,指名要求湘军猛将鲍超带兵勤王。

曾国藩非常为难,如果不去,不仅可能被加上“不忠”的罪名,还可能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

但当时与太平军的战事正处于危急关头,兵力严重不足,自身吉凶未卜,根本不敢抽出兵去。

正当曾国藩苦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李鸿章当时正在曾国藩的幕中,出了一个主意。

李鸿章分析,外国入侵,是为了要好处,不会推翻朝廷,很快就会议和的,不如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当然表面上对皇上还要有所交待,曾国藩上奏皇上:鲍超是员猛将,但独当一面的能力差点,要不我或是湖北巡抚胡林翼带兵去吧?到底谁去呢?请皇上指示,您一确定,我们即刻动身。

他算计着,奏折到北京再返回来,得一个月的时间,那时一般就议和了。

事情果如他所料。这样既保证了他原来的军事部署,又在明面上没有违背皇上的旨意。这也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变通使用吧。

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后来引申为,职场中遇到特殊情况或突发状况,员工先自行应变处理,事后再请示汇报。

以现在的通讯条件,这种情形应该不多了,但真遇到关键时刻,也应该当机立断,不能墨守成规,贻误战机。

从曾国藩的这次经历看,要巧妙地做到君命有所不受,得把握住三点:

一是必须是为了大局利益,如果为了一己私利,那就成了擅权妄为了。

二是平时该请示请示,该汇报汇报,否则就要怀疑你的用心了。曾国藩尽管个别时候不那么听话,但总的还是非常忠诚的。

三是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尽可能不那么强硬和直接,让大家都好接受。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留言删除
 
 
更多>同类行业

同类新闻
最新资讯
最新发布
最受欢迎
网站首页  |  黄页  |  联系方式  |  信息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API推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000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