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和寓意

   日期:2022-06-15     文章发布:文章发布    网络转载:生活号    
核心提示:端午节的习俗和寓意
移动站源标题:http://mip.818114.com/news/item-235376.html 端午节春节清明节、 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又一年的端午节将至,对于端午节的习俗,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习俗和寓意,以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的习俗和寓意,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2、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 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3、写符念咒,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因此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而且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例如说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等。,4、吃粽子,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过在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乌米粽的习俗。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具有食疗效果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择子柴叶、金刚刺嫩头、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用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过滤挤汁,再浸泡在糯米中,里面放有叉烧、咸蛋黄等馅,清蒸出来,香味四溢,不油腻,还具有健胃消食,祛风除湿,清凉解毒之功效。,5、插艾条,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茎叶有挥发性精油,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蚊避虫。端午节自古以来也是祛病防疫的节气,因为正值 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会在这一天打扫门庭,将艾条插在门上,杀菌消毒。,6、拴五色线,中国古代一直以红、黄、白、青、黑五色为吉祥色。每年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传说五色线不能随便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疾病冲走。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常保安康。, 端午节的来历50字,(一),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二),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 教育》中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有二,一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是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是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三),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处,令度尚为之立碑,又令其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战国诗人及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到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到排挤和流放,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
, 端午节民风民俗资料有哪些, 端午节吃粽子有哪些寓意, 2021端午节吃粽子寓意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关于端午节由来及习俗介绍, 端午节习俗简要介绍, 端午节各地的民间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简介, 端午节的习俗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有什么传统习俗,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留言删除
 
 
更多>同类行业

同类新闻
最新资讯
最新发布
最受欢迎
网站首页  |  黄页  |  联系方式  |  信息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API推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陇ICP备220000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