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边塞诗,简要分析其写作风格和主要内容

   日期:2022-11-01     文章发布:文章发布    网络转载:生活号    
核心提示:一、课堂导入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王国去欣赏边塞诗这朵奇葩。 二、复习预习 请鉴赏下面的怀古诗。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鉴赏提...
移动站源标题:http://mip.818114.com/news/item-455694.html

一、课堂导入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王国去欣赏边塞诗这朵奇葩。

二、复习预习

请鉴赏下面的怀古诗。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鉴赏提示: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知识讲解

考点1

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考点2

思想情感: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同情边关将士。

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

专业术语: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同情、厌战、离恨……

考点3

表现手法:

对比、触情入景、虚实结合、用典 。

四、例题精析

定势思维法

所谓定势思维,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某类题材的诗歌,使用的意象和艺术手法、抒发的情感往往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些特点和规律,便可以运用定势思维快速解决问题。

信息三看法

1.看标题。

2.看注释。

3.看题干。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

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题干】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本诗中,诗人应该是在前往边塞的途中,所写并非亲眼所见,诗人出于想象,并将想象之景诉诸笔端。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解析】从”连年见雪飞”至”青山过武威”写景,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寒冷,”春风曾不到”写其荒凉,”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

【题干】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尾联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此所写,都是回应其他人的关心和慰问。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因而诗中所叙述,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景物。开头”闻说”者,则说明此行轮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着和安西有对比:自然方面,春风不到,连年雪飞;人事方面,汉使应稀。此次虽是作者第二次出塞,但到北庭还是第一次,所以凭传闻写出轮台的寒冷与荒凉,但是调子并不低沉。

尾联在内容情感上起到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勤王敢道远”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这两句其实是回答别人”勤王道路远,家乡何时归”的关怀,写得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以抒发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的思想感情。

【例题2】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

春节。

【题干】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答案】B3分、D2分、E1分。

【解析】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说法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E”化虚为实”应为”虚实结合”。

【题干】2. 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词句,本诗首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首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冬至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解析】回家的船停泊在舒州城外,听说今天是冬至,心头一紧:离春节又不远了!不禁回忆起了去年春节泊舟平江门外的情景。北风呼啸,城门早早的关闭,江面也冻结了,真担心船无法航行,回家的行程会因此被延迟。回忆去年春节给兄长拜年时,共同思念远方的母亲的情景。想到自己一年到头都是客居他乡,一直到现在才写下这首诗真是感慨万千!

【例题3】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选二)

岑参

【其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题干】1. 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的激烈,含蓄、内敛。

【题干】2. 简要分析”万箭千刀一夜杀”一句诗中数字体现的意义。

【答案】“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万箭千刀”互文见义,写杀戮的激烈状态,”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

【解析】这组诗由六首七言绝句组成,是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时为封所作的颂歌之一。封大夫即封常清,他瘦瘠跛足,入伍后凭借谋略战功,迅速升迁,曾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兼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瀚海军使,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冬,他率军大破播仙,此诗所记就是破播仙之战。《破播仙凯歌》前四首写凯旋,后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蕃军遥见汉家营一首最具个性特色,是边塞诗中少有的慓悍之作。

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及组诗其二的营幕傍临月窟寒,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组诗末首的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满谷连山遍哭声则是夜袭时的实况:蕃兵从睡梦中惊起,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后,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而夺志比夺帅,更是兵家之大忌。唐军决胜,已唾手可得了。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最后,是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雨水相渗和,红成一片。但在一夜杀三字后,推出流血浸空城的镜头,就产生了一种怵目惊心的感觉。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在写法上,较接近盛唐人普遍的时代风貌。它采取了正面不写写旁面的办法,通过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显得含蓄蕴藉。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五、课堂运用

【基础】

浣溪沙·荆州①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南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荆州,在宋、金对峙时期,是南宋的国防要塞。本词作于张孝祥知荆州时。②鞘”指拴在鞭子

头上的细皮条。

词人观望边塞,感慨万千,请结合下阙概括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对中原故土和中原人民的思念之情。”万里中原烽火北”被敌人占领的万里中原远在火线的北面。词人眼前遍地烽火,往日的大好河山,万里中原就在遥远的北方,而如今还受金人的侵占和践踏。

爱国之情和无尽的悲痛之感。”一尊浊酒戍楼东”,借酒浇愁。”酒阑挥泪向悲风” “挥泪”即洒泪,表现内心悲戚之深。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

【解析】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此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隐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丽,而人的心情却深藏阴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表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词色彩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小词。

【巩固】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解析】首联描写了秋夜星空的高远,颔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颈联、尾联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拔高】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赢弱老兵…… 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 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 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答案】“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 “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解析】这是一首反映边地戍卒思归情绪的小令。

开头”边草”两字重叠,固是词调格律的要求,而在这里使人联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显示出空间的寥阔,同时点明边塞的地理环境,渲染了荒凉的气氛。接着”边草尽来兵老”一句,写时间之悠长。边草一次次从生长到枯萎,戍卒年年盼归,从青年到衰老。值得注意的是以”草尽”烘托”兵老”,还暗寓着统治者把戍卒当作”边草”一样看待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统治者不管戍卒死活的斥责和抗议,寄托着对戍卒遭遇的深切同情。

中间一联对句,非常工整。”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前句写边塞冰天雪地,一片银白,”山南山北”点明白雪覆盖面之广阔,”晴”字点明飘雪已经停止,同时为下句的”月明”作铺垫。下句写白雪衬托下的月色分外皎洁,”千里万里”写月亮普照之广,同时也暗寓着边塞与家乡相隔之遥远。人隔两地,但所望之月是同一个月,所以明月是最易引起怀人思乡之景,李白著名的诗篇《静夜思》就是描绘见月思乡的情景,唐代写望月怀乡的诗篇不胜枚计。接着又按格律要求叠用”明月,明月”,使读者更体会到:戍卒面对明月,思乡怀人之情更切,似乎戍卒的思想已长着翅膀飞回了家乡。

结句”胡笳一声愁绝”,一声胡笳使戍卒从思乡梦中惊醒过来,原来自己仍旧身在边地,最后用”愁绝”二字表现出戍卒的极端忧愁苦闷,同时也起了点明主题的作用。

全词没有出现思乡怀人的字样,但句句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其特点是全用景物烘托的手法。边地将尽的枯草,积满山岭的冰雪,晴朗夜空的明月,凄凉悲切的胡笳声,所有这些景物描写,都是为了烘托戍卒的心情,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最后用”愁绝”二字点明,就显得心情特别沉重而有力。

此词的另一特点是重叠的结构形式。按照词的格律要求,全词有两对叠句,这种重叠通过重复歌咏可加强感情的抒发,同时也起了加深意境的作甩。”边草”重叠,形成一种荒凉的意境,描写了戍卒的活动背景,也烘托出戍卒空虚凄凉的心境,这就与单用”边草”二字的作用不同。”明月”重叠,一方面是上句末尾”月明”二字的颠倒,使之与上句转折呼应,这也是转应曲词调的格律要求,形成上下句勾连的格局,可产生回环往复的韵致,另一方面,”明月”二字的重叠,造成了一种明月普照的柔和氛围,烘托出了戍卒思乡怀人的强烈不安的情绪。

课程小结

三大考点:

1.边塞诗常见意象。

2.边塞诗用见手法。

3.边塞诗常抒情感。

信息三看:

1.看标题。

2.看注释。

3.看题干。

解析技法:

1.定势思维法。

2.三步答题法。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留言删除
 
 
更多>同类行业

同类新闻
最新资讯
最新发布
最受欢迎
网站首页  |  黄页  |  联系方式  |  信息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API推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000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