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7个路径
牧青旅论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弄清楚乡村有什么和城里缺什么,前者是资源,后者是市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所倒推的资源必须具备城乡差异化,然后就是产品差异化,并以此确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方向、战略和路径。
乡村有什么?乡村资源是全方位的,可以从自然原生态和人文原生态两方面来分类。自然原生态包括:山水形胜、植被覆盖率、空气和PM2.5、气候、负氧离子含量、噪音指数、水质、土壤矿物质、有机农产品食材、原生中草药材,等等。人文原生态或可概括为“六风”,即:田园风光、乡村风貌、民间风物、乡土风俗、民族风情和传统风味。
城里缺什么?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城市人口压力不断增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7个路径,城市资源渐渐稀缺,城市空间趋于狭窄,城市环境越发恶化:污浊的空气;污染的水质;刺耳的噪音;拥堵的交通;紧张的工作;彻夜不灭的灯火;对门不相识的人情冷暖……
相关链接:
牧青行摄/七台河山水-黑龙江佳木斯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农业旅游,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跟乡村振兴一样,基于城乡融合,亦即:城里人下乡休闲消费、投资。重复一次,是休闲不是旅游,在自家的地面上没有旅只有游。这一点明确了,市场半径、人群定位也就明确了。乡村休闲做不到全国去,做到外地的那叫旅游景区。
农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但农业和旅游之间应该怎么融合?解决哪些问题?把握什么原则?通过农业园区变现代景区、传统民房变特色民宿、土货农产品变旅游商品,系统解决“看什么”“住哪里”“买什么”等问题。我们分析其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借鉴国际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七大有效路径。
01
生态治理与大地景观的融合
农业生态治理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农业景观建设结合起来,不仅要恢复自然美,也要体现人工美。需要有效利用国家制定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农村生态恢复、保护、建设的力度,在生态恢复治理的过程中,因地制宜考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森林旅游、草原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产业等旅游休闲功能,以乡村景观的改善优化乡村资源结构,提高乡村地区对城市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为乡村旅游的打造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在乡村景观的打造中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前景,要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景观设计理念相结合,塑造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休闲等多种功能的景观系统。既要用“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兼顾农业和旅游业的功能;也要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现代生活的便利中取得平衡,使农业景观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乡村资本”。
02
新农村建设与乡土风情的融合
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结合发展,要实现人的新农村和物的新农村齐头并进,通过旅游带来的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帮助农民向职业农民和服务业转换。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既要采用现代的建设技术,更要用现代的理念传承和保护乡土风情,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将民族村寨、古村古镇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统一起来,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村镇。
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要坚持规划的引导,在保持传统乡村风貌的前提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避免出现以地产为导向,人为建造与乡村景观隔离和与传统文化背离的旅游村镇。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依托当地特有的景观风貌,风土人情,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统一起来。
03
科技创新与旅游业态的融合
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来改造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新型农业必然产生新型农业景观、新型农业技术、新型农业产品,这些都可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创新的吸引物。应依托中心城市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科技农园,形成规模经济,发挥现代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要在一些市场潜力大,开发条件好的农村,将旅游业培育成打造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主要力量。
实现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态的融合,要重视将目前国家积极推行的研学旅行和现代农业旅游结合起来,围绕超过2亿的在校中小学生,依托现有的乡土资源和现代农业设施,结合农业科技、农业景观、农业产品资源,根据青少年旅行的特点予以完善和提升,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进而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农业旅游和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体系,这对于我国的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04
原乡文化与旅游体验的融合
要在众多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在具象的乡村事物实体上充分发扬特色原乡文化,改造提升相应的乡村景观、乡村氛围和乡村环境,形成当地独有的乡村意象。发挥原乡文化的魅力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就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吸收优良的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加工和改造,结合市场需求形成文化旅游产品hao123,体现乡村旅游中最具原生性活力。要充分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乡村文化旅游空间,利用乡村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开发摄影旅游、影视旅游、采风旅游、写生旅游等文化旅游形态,促进乡村文化交流。应建设一批特色突出、服务完善的艺术村落,吸引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提供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
05
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的融合
参与旅游活动有效地改变了当地居民的个人效能感,从各个方面重塑从事旅游的农民,让农村居民向现代生活转型。旅游与生活方式的融合是双向的,旅游消费和交流既可以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也改变着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要立足居民的需求和旅游者的需求,并通过科学的规划将这些生活元素纳入进去形态设计到规划中。
乡村旅游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就是老年旅游,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突破2亿,约占总人口的14%。他们对于乡村风光和田园生活有向往,安静生态的乡村生活也更适合老年人的休闲疗养,但基础设施和医疗养护等配套服务制约了乡村老年旅游产品向中高端养生度假产品进一步发展。伴随农业现代化进程,应选择一些靠近大城市,环境宜人的乡村,根据老年人的生理、身体特点,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规划建设市场需求的老年疗养院、度假村等设施,配套适合老年人的服务,带动乡村劳动力转移;同时也通过与休闲疗养游客的长期交流,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06
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的融合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有巨大的新增投资需求,应通过乡村旅游这一渠道,引进现代农场、休闲康乐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现代乡村旅游业态,整合使用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资源和资金,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发展,形成外形美、功能多、配套全的现代乡村服务体系。尤其要注意的是,如医疗、文化、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在规划时就要考虑到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又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有效节约成本,从事业和产业的角度共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特别要注重社区参与和发挥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积极支持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与管护。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扶持一批农业与服务业结合的企业组织进入乡村。大胆尝试利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引进为农村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公益性服务”。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旅游者轻松惬意的美丽家园。
07
农业产品与旅游商品的融合
要提高农业产品的溢价能力,就需要结合当地文化把特色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等特产包装成旅游商品,抓住城镇化背景下食品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契机,将创建农业产品品牌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点任务。目前,乡村旅游商品的同质性强,要得到消费者接受认可,就必须立足各地的资源优势和文化背景,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引入现代的生产技术、物流技术、营销方式,研制和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技术含量高、携带方便的乡村旅游商品系列,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购物需要。
要实现农业产品到旅游商品的转化,还需要完善乡村旅游商品供销销售体系,各地应组织筛选一批具有突出乡土特色、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产品、手工艺品进行重点扶持。要结合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势头,带动农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实现旅游产品、农业产品、农业服务的同平台销售,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的普及率和使用率。
从乡村的发展上来讲,未来乡村的功能应该是综合的,能为城市提供多功能的服务,而乡村旅游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则有条件成为带动乡村经济优化、保护乡村文化传统、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的主要动力。
原题:乡村振兴 | 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七大路径
作者不详
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class="js_darkmode__7"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none;box-sizing: content-box;font-variant-numeric: normal;border-width: 0px;border-style: none;border-color: rgb(51, 51, 51);line-height: 25.6px;min-height: 0px;background-image: none;background-clip: border-box;background-size: auto;bottom: auto;float: none;height: auto;left: auto;max-height: none;min-width: 0px;text-decoration-style: solid;text-decoration-color: rgb(51, 51, 51);top: auto;z-index: auto;visibility: visible;clear: none;background-position: 0% 0%;background-repeat: repeat;text-size-adjust: inherit;">
来源:博雅方略 编辑:罗丹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原出处。 portant;">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inktype="image" imgurl="http://mmbiz.qpic.cn/sz_mmbiz_png/BXy7P5Z4qSVhN6CggNQnygqtVkwSR2dBFZ9cmibLFn3oicakiaE5BXnquGejHibaFW45g0p0ZkanG3Fia6iaj7CyTyTw/0?wx_fmt=png" imgdata="null" data-itemshowtype="0" tab="innerlink" data-linktype="1"> 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class="js_darkmode__7" style="outline: 0px;letter-spacing: 0.544px;">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资深专家;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山西张壁古堡旅游区总规划师;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
乡村旅居倡导者与践行者,市场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游规划“四点论”倡导者。
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class="js_darkmode__10" style="outline: 0px;letter-spacing: 0.544px;">
【114黄页(http://info.114ren.com)本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如侵犯您的权益或不适传播,请邮件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