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共享单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银、黄两色的小车成为喧嚣城市中的独特风景。风平浪静之下,共享单车的战场已由国内扩展至海外!在共享单车ofo宣布将在硅谷、伦敦等地开启城市服务试运营的同时,摩拜单车也准备将业务扩展至新加坡。
但是,共享单车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仅有不到半年。别说国内市场只进了少数几个大城市,远未到“站稳脚跟”的程度,即使是滴滴这样高举高打,也不敢这么早就把业务拓张到海外。
平心而论,单车确是部分居民的出行刚需,早在2010年,北京等国内部分城市的政府部门,已开始试点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到今年9月初,北京市投放了近7万辆用于公共租赁的自行车。但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来说,公共自行车分布仍不够密集,取车还车均需到固定地点,不太方便。
与政府部门主导的单车租赁不同,市场化的共享单车,充分利用智能化、网络化技术,随取随还,便捷、便宜,不失为城市“最后一公里”出行的解放者,何况它还契合了环保和运动的“卖点”,因此,它的迅速走红也不难理解。
然而,参照滴滴们的扩张路径,难道不是先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占领尽可能多的份额,再谈海外战略么?要知道,ofo们的数量覆盖还差得远。据报道,截至2016年10月,ofo单车市场投放量为7万辆,摩拜单车为2万辆,优拜单车约为8万辆。而“小蓝车”先期不过是在深圳市场投放了几千辆。也就是说,ofo的投放量只与北京市的公共自行车相当。
此外,假如说单车在国内是一种刚需,甚至是解决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必要出行工具,但在国外就未必如此了。欧美发达城市拥堵程度远低于国内城市,上班族的单车出行需求远弱于国内,单车常常是以环保和运动相号召。
以ofo打算进军的美国为例,据美国公交协会今年的一项调查,大部分通勤族仍然使用巴士和地铁等公交出行方式,这部分受访者占比为65%。使用自行车分享服务、汽车分享服务和分享出行服务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11%、12%和10%。而在摩拜单车计划布局的新加坡,单车通勤的比例仅1.5%。
或许,像硅谷这种构成自循环的特殊区域,单车出行拥有更高的比例。但与此同时,它的市场容量也相当有限。目前包括谷歌、Facebook、Twitter等科技巨头,均已在园区内为员工提供单车服务。否则,诸如国外公共自行车系统的Alta Bicycle Share,不会无视这样的市场。
Ofo急不可耐奔赴国外,只有一个解释,资本的催促。
据报道,ofo于2015年12月获得东方弘道和唯猎资本的Pre-A轮投资之后,1年时间完成了5轮融资。摩拜单车继2015年10月30日获得愉悦资本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后,于2016年8月至9月,完成了B轮和C轮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中国和高瓴资本,融资额高达1亿美元。
在笔者看来,资本慨然押注于窄小的单车,表明中国的社会资本实在过剩,只要能讲得出像样的故事,就会有海量的资本扑上来,哪怕是VR那样连盈利模式尚在10条长安街以外的领域也是泡沫高高堆积。
不同的是,如今的资本,已经没有耐心像当年培育快的、滴滴那样,继续用几年时间来养大ofo和摩拜单车了。
天下事,无新鲜。所有的剧本都提前已写好,且了无新意。ofo、摩拜单车、优拜单车迟早要走向融合,换言之,并购。正如催促ofo、摩拜单车急火火走向海外的,是它们后面的资本一样,他日逼迫它们握手的,也将是资本。
至于人们追问的盈利模式,摩拜单车的回应颇具代表性,“现在谈盈利有点早了,我们还是个婴儿”。
共享单车在国内的兴盛的最大原因是国人暂时无法舍弃这一交通工具,但它真的能够成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吗?我们将拭目以待!